上海教育新闻网:汇集东学西传历史珍籍 见证东西文明互鉴对话 《东学西传文献集成初编》新书首发座谈会在上海师大举行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4-28浏览次数:10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25年4月28日

标题:汇集东学西传历史珍籍 见证东西文明互鉴对话 《东学西传文献集成初编》新书首发座谈会在上海师大举行


本网讯 4月28日,“‘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专项规划项目”《东学西传文献集成初编》新书首发座谈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副校长陈志敏,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副校长陈恒,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杨春花、馆长陈超,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王为松共同为本书首发揭幕。

《东学西传文献集成初编》是上海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与复旦大学出版社联合整理编纂出版的大型文献丛书,是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图书馆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18ZDA179)的阶段性成果。《东学西传文献集成初编》共115卷,收录文献77种,其中徐家汇藏书楼所藏文献67种。涉及文种有拉丁语、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出版地涵盖当时西方大部分主流国家和地区。该书以具体的文献展现了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面貌,揭示了16至19世纪400年间中国文化西传的历史轨迹,彰显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重大影响力,以及在现代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书影内页:中国文化教程

四百多年前,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带着西方科学来到中国;而《东学西传文献集成初编》则逆向溯源,以1480年《曼德维尔游记》对东方的浪漫想象为起点,到《论语》拉丁译本助燃欧洲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再到以《赵氏孤儿》为代表的18世纪欧洲的“中国戏剧热”,以及中国文学、历史、科技著作的西译和西方研究中国的书目的工具书等——用文献证实了一条被长期忽视的文明动脉:中国文化曾深度参与塑造现代世界的思想底色。

与会专家认为,上海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遗产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自明末以来,上海的徐光启作为“中西汇通第一人”,为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性格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因。六百年来,上海枕江滨海、中西交汇、得风气之先,是我国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收藏于上海各级文化机构的文献资源具体而生动地记录了这一历史过程。

书影内页:茶树自然史

近年来,上海高校、图书馆、出版界日益重视中西文化交流研究,设立了与此相关的研究机构。上海师范大学成立了“光启国际学者中心”,并与上海市社联、世纪出版集团联合成立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中心”,上海图书馆在徐家汇藏书楼建立了“中西文化交流研究资料中心”。以上机构推出的一批研究与出版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本市的文明互鉴研究。

专家指出,目前,“东学西传”相比“西学东渐”研究仍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与国家所强调的加强文明互鉴研究、宣传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仍有一定的距离。此次首发的《东学西传文献集成初编》,以“经典西译”“学术文化”“游记纪实”三类文献展现了15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向欧洲传播的历史轨迹,揭示了西方认识中国的文献依据。因此,《东学西传文献集成初编》的整理出版,有利于加快构建与我国综合实力相匹配的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也是上海践行文明互鉴、文献为证的生动案例。

书影内页:中国哲学家孔子

《东学西传文献集成初编》是近年来上海规模最大的外文文献编纂出版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积极交流,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是“文献挖掘—学术阐释—出版传播”合作模式的成功实践。



链接地址:http://m.shedunews.com/msite_1/con/2025-04/28/content_25747.html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