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承办“形象史学视野下的山川名胜舆图文化”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11-12浏览次数:18



10月25日至26日,“形象史学视野下的山川名胜舆图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台州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中外文化交流史专委会、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台州学院联合主办,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形象史学》编辑部与台州学院人文学院共同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宁波财经学院、福州大学、赣南师范大学、重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台州学院等20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着“中国传统山川名胜舆图文化”这一核心议题,从历史地理学、文献学、景观史学、建筑史学、艺术史学等多元学科视角,就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25日上午的开幕式在台州学院举行。由台州学院李建军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古代文化史研究室宋学立主任、台州学院人文学院罗争鸣院长、上海师范大学钟翀教授分别致开幕词。

李建军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古代舆图文化绵延数千年,它不是单纯的地理描摹,而是一种文明记忆与历史叙事的形象书写。舆图以图像与文字相互印证,把山脉水系、城郭路径、寺观陵庙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置于一个可阅读的空间。当代形象史学主张以图像进入历史、以视觉阐释历史,与舆图传统天然契合,使我们能从看得见的材料中探问说得清的历史逻辑。本次会议从文献、图像、史地、景观到建筑诸方向展开讨论,正体现了跨学科方法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深化。

宋学立介绍提及,《形象史学》继承沈从文先生倡导的物质文化史研究,将形象史料作为主要对象来加以研读,近年来,该刊在交叉学科与历史学方法论构建的努力也逐渐获得学界的认可和响应。中国人的山川名胜是兼具地理景观与人文意涵及审美意向的重要符号,而山川名胜舆图作为一种形象研究的载体,也是开展更加直观地探讨舆图文化的绝佳的活态文本,在地理信息或舆图工具之外,以更为立体的、跨学科的方式展现此类舆图的深刻内涵,也是《形象史学》的办刊初衷和本次会议的主要目标。

罗争鸣指出山川名胜舆图以其广泛的题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生动描绘了华夏大地的壮丽山河与人文胜迹,这不仅是文明互鉴的空间语言与具象载体,更是探寻历史脉络、理解文化精髓的宝贵资源。本次研讨会旨在推动相关研究的学科融合与路径探索,深化对“绿水青山”理念的历史文化解读,促进中华传统山水文化的实证研究、理论阐释与创新转化,必将为相关研究带来新的活力。

钟翀提及此次三方合作办会在《形象史学》系列会议中属于首次的新尝试;此次会议主题“山川名胜舆图”源于他本人承担的国家社科重大课题“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山川名胜舆图整理与研究”,当时参与此课题的子课题负责人与成员,大部分都在今天的会场,同时也是形成本次会议的舆图文献学、舆图图像学、舆图史地学、舆图与建筑史学这四个编组的基础,除此之外,鉴于近年来舆图研究越来越吸引到除历史地图学、舆图文献学之外的很多学科的关注,建筑、园林、规划等专业的交叉、融汇式研究也在增长之中,因此此次会议也特别把建筑史、景观史分为两组来展开广泛探讨。本次会议虽为一个小型研讨会,但可以说聚集了山川名胜舆图与上述各细分学科之间的一个最佳交叉,也汇聚了当前国内相关研究的一线新锐学者。

会议共分为五组议程展开研讨。“舆图文献学”议程由钟翀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纪雪娟副研究员分别担任召集人、主持,该议程聚焦于舆图文献的搜集整理与考释解读,该组的专题报告主要涉及对多种天台山舆图的构图分析及其相关文字史料的笺证与理解,对京杭大运河图、西湖图的重新断代与其绘制机制、绘制背景等的探索,对明代江西政区图谱系演进的研求等议题。

“舆图图像学”议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孙靖国副研究员与复旦大学李晓杰教授分别担任召集人、主持人,该议程主要针对传统舆图的绘制表达与现代重绘这两个角度来展开议论,同时也涉及地图符号学、透视法等技术性要素,以及在创作上的构图习惯与传统等问题的研究。本组专题报告主要涉及《水经注》历史地图的绘图新实践,前近代中西总图所展现的测绘及地理知识交流,清初方志中的名胜舆图与传统实景山水画之关系,通过《清史地图集·盛京城图》的复原探索多尺度、多图层、综合性的历史城市地图研制,以福建省桂峰村为例探讨清代族谱聚落图像在解析方法与形态复原上的深度利用等议题。

“舆图史地学”议程由北京大学成一农教授、复旦大学韩昭庆教授分别担任召集人、主持人,该议程意在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舆图本身的地图学特性及其所反映的国家、城市、地权等人文地理意涵乃至山水等自然要素开展深入研讨。本组专题报告主要涉及清代将边地统合到“中国”过程中地图的作用,对中国舆图中自然要素描绘的探讨,宋元文士对“舆图”的运用与书写,对清代永定河河工舆图图系的考辨,运用嘉定《罗城图》对宋台州府城的复原及分析,运用古舆图及方志对中古以来昆山城的复原重建,对宁波府学山碑图的解读以及宋以来学山确权的深入分析,以古舆图等多种资料开展对宁波乃至中古以来坊制演变的讨论等议题。

“舆图与景观史学”议程由北京林业大学郭巍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李鹏助理研究员分别担任召集人、主持人,该议程聚焦于传统的山川名胜舆图对于历史景观体系的诠释与重建,以及多维度景观体系的建构。本组专题报告既有基于宏观视野的佛教名山舆图中的圣地信息表达及空间组织研究、闽浙城池图中的“城——山”型构图及其空间解译,也有对具体图系如《关中胜迹图志》所反映的作者对历史景观的建构与再创作、清初《横云山庄图》与相关绘画之与园林空间复原及其背后所反映的造景冶园艺术的研究等议题。

26日会议移师天台县天台山文化研究院。上午的“舆图与建筑史学”议程由同济大学刘涤宇副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吴国源教授分别担任召集人、主持人,该议程以运用建筑史学的方法论深入解析传统的山川名胜舆图为主线,兼顾图像学、符号学、艺术史等多学科的交流,旨在深化建筑史学视域下对舆图研究的理解。本组专题报告涉及报告人长期教研实践中总结的建筑史学的图像思维及其方法论探讨,以及五台山寺庙、黄运交汇的清口水神祠庙、浙东运河的慈城古镇等地建筑群的传统舆图表达,在古建设计实践中发现的舆图的建筑立面表达及其营造意识等议题。

会议闭幕式由钟翀主持,各议程召集人作了分组总结报告。与会者一致认为,本次会议以山川名胜舆图这一形象载体为核心,搭建跨学科的研究语境,锚定舆图研究发展前沿方向,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证研究与理论阐释提供了鲜活案例。钟翀在最后总结中指出,本次会议从历史地图学、历史地理学、舆图文献学、图像学与符号学、景观史学、建筑史学、艺术史学等多元学科视角深入探讨山川名胜舆图与文献、景观、建筑、绘画、国家与社会等的多重关系,充分展现了形象史学视野下舆图文化研究的多维路径与跨学科研究前沿成果。会议研讨卓有成效,提交的文稿已有多篇为学术期刊所“征用”,期待舆图文化研究在未来持续深化、涌现出188比分直播优秀成果。

中国的古舆图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历经长期发展形成欧洲之外又一独立的古地图学系统。在历代流传的中华古舆图之中,山川名胜舆图描绘三山五岳、江河淮汉等我国重要山脉河流或蕴含中华文明多元汇聚象征意义的地标性地理实体,以及众多湖泽、园林、古城、寺观、陵庙等自然或人文名胜,因其绘制题材广泛、历史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会议汇集了一批多学科背景的舆图研究前沿学者,不仅有利于构建跨学科研究生态、拓展学术深度与广度,更能凝聚前沿智慧共识、锚定舆图研究发展方向。相信这场学术会议必将深化形象史学与舆图文化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造性转化。



(供稿、摄影:人文学院   作者:罗伟峰、张子斌)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