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 现代人对季节变化的反应有些迟钝,古人的生活则与自然融于一体,对自然的微妙变化极为敏感。人类的时间及岁时意识,经历过漫长的演化过程。上古时期,“不数日月,不志四时”(《黄帝四经·十大经·顺道》),后来人类从自然的变化中开始对时间进行分期,“候草木荣落,纪其岁时”(《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上),这是最早的自然历。所以最早的岁时意识来自人们对自然时间变化的观察,年、月、日等概念的形成都是建立在自然时间之上。四季与二十四节气,就像时钟上的刻度一样,安置着的人们生活。加上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国家,季节变化与农业息息相关,中国人的生活就更依赖自然时序。宗白华先生曾说,中国古代时间的本质,“非‘几何空间’之哲学,亦非‘纯粹时间’(柏格森)之哲学,乃‘四时自成岁’之律历哲学也……时空之‘具体的全景’(Concrete whole),乃四时之序,春夏秋冬、东南西北之合奏的历律也,斯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具体的全景也”(宗白华《形上学——中西哲学之比较》)。四时与节气,一方面总结出了季节变换的规律,人们应时而动,生活有了一个参照;另一方面,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与季节相关的岁时文化,“规训”着人们的生活。相对而言
  • 陆建非市欧美同学会顾问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上海分会会长曾任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南京照相馆》一经上映,各大影院人头攒动,票房火爆。这是一部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惨案为背景的战争剧情片,通过微观视角展现普通人在乱世中的抗争与觉醒。影片围绕南京吉祥照相馆展开,讲述一群避难于此的百姓被迫为日军冲洗照片时,意外发现记录屠杀罪证的底片。他们从最初的求生妥协,到最终决定冒死保存并传递这些证据,揭露日军暴行。出于好奇,笔者想了解此片的英语译名是什么,无容置疑,此时此刻该片走向国际市场恰逢其时,顺理成章。一查得知英译片名为“Dead to Rights”,所有权威来源(包括导演申奥的公开声明、国际媒体报道及影视平台信息)均表明,这是官方唯一的英文译名,未发现其他官方或非官方替代译名,且没有副标题。海外市场的宣传资料、媒体报道等均沿用中方提供的此译名,未出现地区性变体。从字面上看,与中文原片名毫不相干,看英语片名,首先想到的是“死”,还有“权力/权利”,这两个英语单词,即便英语初学者也耳熟能详。那为什么放弃直译“Nanjing Photo Studio”呢?其实,dead 和 rights 在这里都是特
  • 苏智良思想者小传苏智良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馆长,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会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全国优秀教师,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点。空前的民族危亡,迸发出空前的民众动员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号召下,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捐弃前嫌、团结御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战。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钢铁般意志,以气吞山河、视死如归的精神,打败日本军国主义,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毛泽东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有着高度评价:“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中国的抗战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卓越贡献。在这场关系民族存亡的卫国战争中,中国军民团结一致、英勇作战,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同时,中国协助创建联合国,重建战后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弱小民族的权益,确
  •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卓越贡献。在这场关系民族存亡的卫国战争中,中国军民团结一致、英勇作战,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同时,中国协助创建联合国,重建战后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弱小民族的权益,确立了战后的大国地位,收获了世界各国的尊敬。抗日战争的胜利重塑了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精神,锻造了中华民族新的领导力量,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华民族由衰转盛的重要转折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前后被迫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赔款加上利息达10多亿元,相当于1901年清朝财政收入的十多倍。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之前,中国饱受世界列强欺压,不要说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就连起码的平等对话的资格都没有。前辈曾痛心哀叹:敌无日不可以来,国无日不可以亡。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华民族走出低谷,改写了中国历史。空前的民族危亡,迸发出空前的民众动员力。由于日本的侵略,中国民众遭遇了大屠杀、“三光”政策等残酷打击,加上黄河决堤、
  •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在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看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重塑了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精神,锻造了中华民族新的领导力量,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以下是他在上海市社联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研讨会上的演讲。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卓越贡献。在这场关系民族存亡的卫国战争中,中国军民团结一致、英勇作战,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同时,中国协助创建联合国,重建战后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弱小民族的权益,确立了战后的大国地位,收获了世界各国的尊敬。抗日战争的胜利重塑了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精神,锻造了中华民族新的领导力量,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华民族由衰转盛的重要
  • 学者刘擎洞见,人类文明史贯穿着一个核心隐喻的——“出走”,即从自然给定的襁褓中挣脱,迈向人为构建的陌生疆域。“迁徙”与“出走”,几乎是刻录在我们人类基因深处的古老密码。从第一个智人从东非草原的晨曦中直起脊梁迈开探索的脚步,到东西方神话里的夸父追日、伊阿宋远征,从连贯东西的丝路驼队到当代的“一带一路”倡议,直到今天我们借由AI技术向“元宇宙”的踽踽探寻,人类文明的长河里无不回响着“离开-寻找”的永恒冲动。教育,作为人类自我塑造的核心场域,天然承继了这种迁徙与乡愁。它一方面激励个体勇敢出走,驶向认知的无垠疆海;却又在航程深处,孕育着一个深刻的悖论:在知识远征的浩荡洪流和被现代性浪潮不断冲刷剥蚀中,我们是否正无可挽回地失落着某种精神的原乡?现代性语境下的教育场域:出走的精神迁徙教育场域映照着人类“出走”这一宏大进程,正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深刻嬗变。传统教育根植于一方水土,与熟人社会的伦理网络血肉相连,笔者曾是一名中师生,主要研究方向也是师范教育,实际上我们中国传统的师范教育历来重视本乡本土的招生培养,把师范生培养成返乡后一辈子扎根乡村教育的人,成为在乡村播撒文明火种、赓续乡土文脉的“乡贤”。
  • 淞沪会战期间的四行仓库周围硝烟弥漫。(翻拍照片) 新华社 发上海电通影业公司出品的《风云儿女》,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四日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影片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迅速在全国传唱。本报记者 蒋迪雯 摄(翻拍照片)城隍庙大门内,法国神父饶家驹带领20万中国难民,与敌人斗智,与死亡斗勇,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无声抗战”。 新华社 发今天我们回顾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上海人民众志成城,共御外敌,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这,就是伟大的抗战精神。——苏智良日前,在由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上海图书馆共同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讲座中,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会长苏智良为我们讲述了上海这座城市在抗战时期所谱写的悲壮而辉煌的篇章。■苏智良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今天我来讲一讲上海这座英雄城市的抗战往事。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经是一座世界名城,跻身世界五大都市。当时上海的城市人口超过300万,发电设备容量占全国总容量的45.5%,夜间
  • 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坚持了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中黄埔精神、黄埔因素起了极为重要的凝聚作用。继承黄埔精神对黄埔系军人进行统战的工作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开学,毛泽东在会上说:“第一次大革命时有一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成功,但到现在它的革命任务还未完成。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着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的力量,即是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10月18日,毛泽东为徐向前起草了致胡宗南信。“宗南学兄军长勋鉴:黄埔一别,忽已十年,回念旧情,宛然如昨。目前日寇大举进迫,西北垂危,山河震动,兄我双方亟宜弃嫌修好,走上抗日战线,为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而努力。……国难当前,实不欲自相残杀,伤国力长寇焰也……敝方各军仅为抗日之目的而斗争,深愿与贵军缔结同盟,携手前进。蒋校长现已大有觉悟,甚为佩服。吾辈师生同学之间倘能尽弃前嫌,恢复国共两党之统一战线,共向我全民族最大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决一死战,卫国卫民复仇雪耻,当在今日。吾兄高瞻远瞩,素为弟所钦敬,虽多年敌对,不难一旦言欢。”10月1